3.5 intimate, gentle, sorrow
3.5 对演员情绪和状态的调动太细腻出色了。前45分钟是五星级别。
前半段极好极丰富,后半段无处不在窠臼之中。一个没有秘密、全都写在脸上的孩子,成年人真的不是在自我感动吗?
2022第75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Close》by Lukas Dhont
童年,始終是最隱蔽的。Lukas Dhont幾年前在首部電影《芭蕾少女夢》裡,探討了性別、夢想與認同的議題;主角拉娜當時15歲。
然而入圍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的新作《Close》,同樣圍繞在一對13歲的同窗摯友兩人特殊、過度親密的關係上。Lukas處理青少年身份上的認同感,是無庸置疑的。
《Close》讓我想起林宥嘉的歌曲〈天真有邪〉。身體裡的某個部份被刺破了,是失去Remi的Leo無論如何都無法喚回及彌補的。13歲的年華,無法宣洩的悲傷情緒(感),是最讓人心疼的。
好喜歡Lukas Dhont的《Close》,那種悲傷也幾乎是隱蔽的。
所有敏感纤细的灵魂,痛苦总是如此迟缓、简单。真的是太庸常太小的切口,却又处理如此动人。
如果女孩之间稀松平常的亲昵举止,发生在男孩的温柔呼吸之间,那温暖和光亮将会被周遭之人和你内心的恐惧如何吞噬?友谊与眷恋在男权社会的挟持中分崩离析。你推开他,他被永远推入恐惧的柜门之中。你推走他,也把自己锁进悔恨的深渊。卢卡斯·德霍特用令人窒息的克制情节,诉说着最悲恸、赤诚的爱意。伊登·丹布林的表演如钻石般,从里维埃拉首映开始,定将炫目全世界。
给金棕榈吧,这么有力量。「亲密」是超越友情与爱情定义的敏感的爱,是黑管乐的轻盈却愁肠百结,哀伤散布在声音与光线里,扑面而来。散场之后在座位上哭到滚动字幕播完,少年的泪滴在花丛里。
Cannes75/ 我必须摘下口罩,否则泪水不能呼吸。比欧容更细腻,比多兰更无奈,是《伴我同行》的无声演绎。舍弃掉了所有多余的动作,用反复的场景构建莫测的心境。Close是特写,照见男孩的每一次眼神和呼吸,澄澈亦隐秘。Close是靠近,要足够仔细才能看见玫瑰少年的困顿与闪躲,青春的错愕。Close是愈合,沉舟侧畔过千帆,病树前头生万木,只留下骨头深处的哀伤,难以诉说。Close是封闭,是紧锁的房门。那么艰难,几经周转,终于松动,一句话分作三次才能说完。Close是亲密,是生命中值得不被定义的情感。非亲缘,非友谊,非爱恋,只是亲密。想起儿时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伙伴,如今散落天涯。麻烦酷儿金棕榈和影弟给我安排上!!
金棕榈!金棕榈!金棕榈!我太能共情了,永远不要忽视十来岁青少年的情感世界,那是最明媚最易碎的年纪。我哭到崩溃,好难过。小男孩太灵了,如果他们还能一起奔跑就好了。#Cannes 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诉你“为何”,也不是如达内那般告诉你“何如”,它只是悬停在一种情绪后遗症中,手法还如此单调,这不就是变相的在消费情绪价值嘛。此外看片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起青涩时期的多兰,有些问题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A-. 亲密,意味着爱之深和伤之切,德霍特也调动了一切色彩音乐表情与符号,去描画不同心理状态间的微妙褶痕:离开了你,花和阳光都不复存在。前半段对生活细节和距离变化的处理惊为天人,反倒在情绪本该更充沛的后半段,陷入了某种困顿的反复。但话说回来,这种找不到出口的状态,是否也正是面对悲伤与悔恨的真实写照?2022.5.27 Debussy
最开始的时候,摄像机保持着一种侧位的旁观视角,于是镜头中的少年们总是不断重叠而后分离再度融合,就像在盛夏持续经历着某种身体缠绵,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奇遇、闪烁在花园与空地上的抹抹阳光,突然以油画背景的模样开始点缀——持续的运动反而让躁动的少年情谊显得无比安静。但当剧情急转直下,摄像机开始对准人物面部,曾经属于彼此的亲密与拥抱的感叹借他人之口被回忆被误读,与那些不断自我冲撞的质疑一起,构成画面外的靡靡之音;当这样的音乐开始佯装回忆而攻击,独自归属的动作与笑容便逐渐混乱与模糊,仿佛无数次看到泪水盈满眼眶时的畸形世界,少年永远是一曲双人舞。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Remi走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花田。两个男孩之间细腻的情愫是如此温暖,当裂痕出现时我们似乎还沉溺在温暖的余光中。直到噩耗传来,情绪忽然跌至冰点,这巨大的落差感让人再也缓不过来,Leo如此,观众亦是如此。本已握在手中的幸福,被把玩时不小心摔碎在地,手心的触感还如此真实,但摔碎的幸福再也没法复原。前半段有多开心,后半段就有多难过。
稳妥的叙事,标识性色彩和打光,德霍特取材私人经历,真挚到不忍苛责。它的私密性,包含着丰富的公共性话题,它让人意识到阳刚崇拜对男人成长与情感的压制,让我意识到个人心理如何受到外界偏见影响。不过也因此,它叙事之稳妥反而不稳妥,故事以Remi分成的两个部分多少有些失衡,快乐不够多,偏见亦太浅,痛苦太绵长,而让它更像是导演成年后的一次自我赎救(自我感动),公共性被弱化很多。这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它欠缺了点理智的思考。3.5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开场与结尾都是男孩子在花海中奔跑,只是开场是两个人,结尾是一个人,开场是快乐的,结尾是悲伤的。小演员真的太棒了!
前半小时有多快乐,后面就有多痛,十几岁的少年有着最细腻最敏感的心思,两个小演员实在太灵了!很能共情,成长过程中,也因为曾经的好朋友被学校里的其他人嘲笑和欺负,于是自己有心疏远,慢慢地到最后在走廊上遇见也不会打招呼了,青春里的成长阵痛只是教会了自己如何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