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首映,相信是香港贺岁档里面最终会跑出的一部。不得不说,江老板选片实在有眼光!法庭上从丧失公义,到重拾公义,故事跌宕起伏,结果大快人心,男主角黄子华角色转变自然,最后的长独白更是说得荡气回肠,十分贴合宣传语那句:公道自在人心。虽然剧情上有些枝节可以写得更好,贫富差距问题刻意放大了,但不妨碍这是一部让人很有共鸣的电影。可以预见的是,内地版会删改了一些金句,精彩程度会大大减弱。
不算难看但有点失望,有《正义回廊》的生猛珠玉在前,这部只能算是拳打渣男脚踩权贵、台词用力过度的八点档爽片……
7/1/2023 @ b+ apm。其實ending差句香港有法治之後再跳起yeah,就係套tvb電視劇黎架啦。但係依個年代重打依d飛機有意思咩?// 子華一人獨腳戲,Renci阿dee謝君豪好睇但角色所限冇乜發揮,Louise重未甩到梅姐味,fish雖然戲份小但一舉手一頭足真係做到果種blue blood味。
从调查取证到法庭对峙一个比一个儿戏,完全不管专业程度,直接往戏剧效果偏彻底也行啊,偏偏卡在中间,简直学生作业…配角演技一个比一个做作,我为什么要为子华看这部…
前半场真的不错,王丹妮令我惊喜,还看到老去的林保怡。有些片段挺血腥的,最后呈现的大律师形象也很动人,如平民英雄,甘于贫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法庭戏的大段说教太令我尴尬了,明明可以明示暗示的东西非要硬说,之前表现了还要再说。接触过英美法系所以知道那些话绝对不会在法庭上听到的,最起码不该是由辩护律师在说教。法官不该是摆设,谢君豪的角色帮忙方式也很儿戏,还有反派董大状(也是老面孔),在法庭说出那些话... 再加点其他戏表现司法腐败就好了,法庭戏真的不太行。总体来说法庭外比法庭内好,边角角色比律师角色更令人信服。
黄子华的演技已经惊人到不用再评价,或者可以说这部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靠黄子华一个人撑起来的。案子本身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值得探讨的不过只是法律的公正与否和原告与被告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后期剪辑太凌乱,转折之处比较敷衍,基本上都是当事人拒绝后被主角劝告进而深思镜头一换已经同意主角的要求。浅焦镜头的滥用让人很难受,所幸的是还晓得在最后给黄子华一个不太长的长拍镜头展现演技。喜剧效果根据影院观众反应来看,似乎很不错。
好久没看港片了,没想到还是这么优秀。除了律政题材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选择,竟然与角色融为一体,没有违和,而毒舌大律师和黄子华太搭了,看似“弱小”,到了结案陈词时刻,激情四射啊,力挽狂澜!最后,当我看到王敏德、林保怡出场时,仿佛又回到以前,感动的只想落泪…
3.5。笑过以后其实是另有意思的电影。前半程一直纠结“正义”迟到还是缺席,后半程演变成控辩双方在法庭上互相耍流氓,证据垮塌法律失踪逻辑不能自洽都不重要了,最后是谁更流氓更不讲理谁就能赢得“正义”的临幸。一个当代港片中有趣又心酸的悖论。P.S. 作为杨偲泳的粉丝,终于在她的健身打排球视频以外,看了部她主演的电影。
确实是替全港市民出了一口恶气,黄子华结尾燃爆的激情演说起码值五千万票房。3.5
看到电影里的毒舌律师用三寸不烂之舌为普通人讨回公道固然很爽,但是一联想到事实上没有法律界会为你打抱不平,没有大律师会为你据理力争,更没有坏人会蠢到把犯罪证据拱手相送,心底便不由地生出一股悲凉来,说到底电影提供的也不过是普通人聊以慰借的情绪价值罢了,该片能够在香港打破诸多票房纪录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吧。
警察刚好失职,保安刚好失言,律师刚好失信,医生刚好失误,媒体刚好失声,对无辜女孩和母亲就是刚刚不好。当律师戴着假发维持虚假系统的运转,当权贵可以尽情操控失衡系统的天平,当天使玩偶下已没有了该亮的灯泡,这个失血过多的社会将合谋害死所有弱者。与贫穷相对的不是富贵,与贫穷相对的是正义。
看子华神舌战群儒当然很爽,因为他作为演员,台词非常有感染力,演技更是大快人心!但我无数次忍不住想,现实中有没有这样据理力争的律师,有没有公平正义的法官呢?我打一个芝麻大的讨薪官司,都要打两年,最后法官操着一口京片儿给我打电话,非常不耐烦地说,就这么点钱,能不能不要闹了?我的案子堆积如山,没工夫跟你耗,赶紧调解结案算了。好像她工作量大是我造成的。这还是首都的法官,可见其他地方会多不专业。由此看来,本片也不过是给普通人聊以自慰的爽片。四星全给子华神,污蔑与嫁祸如此容易,公平和正义却如此艰难,这不应该。
刚看完,我们内部商量了一下,还是不写了,因为片子本身没什么可聊,但更该聊的问题又没法聊。比如:它为什么能这么卖座。
还是说点边角料吧。
删了的那一分钟不知道是啥。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个字幕被改掉了,原文应该是“法律面前,穷人含撚”,改成了“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意思差不多,但又差很多。
其实是个古典的扭计师爷的爽片,现代化了为可怜女申冤的状王宋世杰,也发扬了TVB律政剧的港味。表面功夫做得出味,铺垫性的结构写得潦草。好的方面是对头律师的味道减退,控方和辩方在职业道德上站在了同一阵营。古老的状王讼师的故事并未因时代改变而式微,反而继续在现代港产片中得以安身。
你也知道法庭上怒斥权贵,呼唤公正的戏码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可看到还有人用电影为正义招魂,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法庭上控方律师竟然就这么“审时度势”地反水,被告和证人们时隔两年对案情细节还记得如此清楚,对方身为律师的证人在法庭上竟然能当着陪审员说“真相不重要”。太脱离现实就只能变成一场正义作秀,故事支撑力太弱。以至于最后把法庭当宣泄情感的演讲台也成了令人内心毫无波澜的常规化套路,自我感动味儿太浓。节奏该快的时候太跳跃,慢的时候又太令人没耐心。总之看的过程就是——心无波澜又想按快进,属实低于预期。粤语听多了也头疼。
看完懂了本片为何受欢迎,没有百转千回的剧情,冤案的事实真相早早摆在观众眼前,法庭辩护也全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很古早tvb律法剧的模式拍摄,它太理想主义,这样的理想主义是现如今影视剧都嫌老土不去拍的,也是老百姓明知现实难寻却内心依旧渴望的。影片借角色之口表达了不满、自嘲和依然愿意相信法律公平公正的心情,即使微弱也还想为之振臂一呼。黄子华林保怡球场谈心一段给我共鸣很大,不想捧臭脚失败,捧不到臭脚失败,不会捧臭脚失败,捧错了臭脚还是失败。法律面前到底人人平等还是三六九等,天到底冇眼或有眼,大家心里都有数。
过于偷懒的创作了,无论是演员的演技和一切的剧情走向都像是为了最后几十分钟的爽片本质而做铺垫,剥离了其他所有的多余要素参与,所有的角色都在为了爽文桥段而付出,虽然整个过程实在是过于理所当然、忽略细节和简化人物转变,关键的挫折转变逻辑只用苦肉计一笔带过,但对于结尾的庭审戏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整个过程对于评审团的情绪煽动太明显(当然同样也是对于观众的情绪煽动),有助于剧情推动的部分就不计较引导性发言了,又想讲官官相护只手遮天,又不愿一路做到黑,要让控方律师维持最后的司法正义和法律的颜面,这也是一种偷懒且为了爽文服务的简化。